瞼袋整形術常見并發癥的預防
【關鍵詞】 瞼袋整形
瞼袋在中老年人中十分普遍,瞼袋形成使人呈現衰老面容早已為人們所關注,隨著人們對自身容貌的要求越來越高,瞼袋受術者不斷增多,但隨之也出現了許多并發癥。如瞼外翻、皮膚瘀血青紫、下瞼凹陷、雙側不對稱、復視、下瞼瘢痕等。這些并發癥的發生,會影響瞼袋整形術后的效果,給醫患雙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。我科2001~2003年行瞼袋整形術167例,在避免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方面取得一些體會,現報告如下。
1 資料與方法
1.1 臨床資料 本組167例(334只眼),女152例,男15例,年齡18~72歲,隨訪2~16個月,其中161例術后效果滿意。3例4只眼出現輕度外翻,經按摩、理療、眼輪匝肌鍛煉等,2~3個月逐漸恢復正常。1例出現輕度復視,為右眼下斜肌與眶隔粘連,經手術恢復正常。2例出現輕度下瞼凹陷。術后皮膚青紫較為常見,一般2周可自愈。
1.2 手術方法 (1)經皮膚切口入路:有皮瓣法、肌皮瓣法。沿下瞼睫毛1~2mm處由內眥向外眥平行切開皮膚,外眥部沿魚尾紋向外下延伸5~8mm。不超過外眥魚尾紋,在皮下與眼輪匝肌之間分離至眶下緣平面,暴露眼輪匝肌,打開眶隔,去除內、中、外眶隔脂肪,止血,提緊縫合眶隔、眼輪匝肌,去除多余皮膚。如眼輪匝肌肥厚,可去部分眼輪匝肌,徹底止血,用6-0無損傷縫線連續或間斷縫合肌層、皮膚,關閉切口,術后可冷敷,5天拆線。(2)結膜入路:結膜表面麻醉后,翻開下瞼,瞼結膜浸潤麻醉,在下瞼板下緣正中行10mm切口,切開結膜,用剪刀沿眶隔的淺面鈍性分離,一直分離到眶緣,鉗夾疝出眶隔脂肪,去除中、內、外脂 肪,徹底止血,用6-0無損傷線縫合切口。
2 討論
形成瞼袋的主要原因是皮膚、眼輪匝肌、眶隔和眥韌帶等結構的薄弱、松弛及張力減退 [1] 。因針對這些成因進行手術矯正,正確矯正量是手術關鍵,為減少并發癥,要注意掌握好手術適應證,根據每位患者瞼袋的類型,選擇適當的術式,掌握好去皮、去脂量,以及熟練操作技巧等。
2.1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有心理障礙、出血性疾病、糖尿病、嚴重慢性病史,不宜手術。
2.2 術式的選擇 單純性皮膚松弛,選用皮膚切口皮瓣法;單純眼輪匝肌肥厚,選擇皮膚切口肌皮瓣法;合并眼輪匝肌松弛,皮膚皺紋多者,可選擇皮膚切口眼輪匝肌深淺分離法;年輕、皮膚彈性好,選擇結膜入路法 ② 。
2.3 術前檢查 (1)體位變化,在站立和仰臥位,觀察眼瞼組織的變化情況,如局部水腫、局部畸形、瞼袋兩側是否對稱。(2)下瞼回縮試驗,檢查下瞼組織彈性。(3)一般檢查,包括血常規、血壓、心電圖等,以及既往重要系統有無器質性疾病史。(4)了解患者對手術的具體要求,告知手術所能達到的效果非常重要,必須充分與患者交流。
2.4 術前準備 術前2~3天可口服安絡血5mg,每天2次,對于結膜入路術者,術前2~3天抗生素滴眼。
2.5 設計切口線 一般切口選擇下瞼睫毛下1~2mm,老年皮膚松弛者切口線不能小于1.5mm,在內眥處切口線應向內下偏移,避免損傷淚小點③。
2.6 去皮量 術前我們不做去皮量計算,而是直接在完成所有皮下操作后,縫合皮膚前,用鑷子把皮膚向外上方牽拉,其張力大小以剛好使皮膚皺紋消失。在確定去皮量時,下瞼緣的弧形形態要自然,使下瞼緣與角膜下眼方顯露少許眼白,若眼白顯露過多,則形似魚眼,有損于眼神④。
2.7 去脂肪、去肌量 去眼輪匝肌時,不要去除靠近瞼緣的肌肉,否則瞼緣向后上托舉的力量減弱,而造成瞼外翻,眶脂的去除應根據膨出多少決定,去脂時,不能強力提拉疝出脂肪,避免去脂過量,導致下瞼凹陷,同時根據兩側瞼袋的情況決定去脂量,避免不對稱,鉗夾脂肪時避免損傷下斜肌而造成復視。
2.8 術后處理 術后繃帶包扎24h,平臥,即時冷敷,口服3天抗生素,安絡血5mg,每日2次,24h后去掉外包繃帶,保持干燥。5天拆線。
參考文獻
1 王煒.整形外科學,杭州: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,1999,1001.
2 馮曉玲,張鳴.眼袋整形的術式選擇和治療體會.中國美容醫學雜志,2001,10:49-50.
3 張海明,王佳琦.老年性上瞼松垂和下瞼袋的美容外科治療.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,2003,10:267-269.
4 方彰林,姜世正.人體美學,北京:北京出版社,2000,176-182.

上一篇:宮頸整形術300例分析
下一篇:面部軟組織傷清創縫合體會